您的位置:首页>>>文章浏览
创新举措 坚定不移推进就业扶贫
来源:28365365tw  发布时间:2017-9-27

今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就业扶贫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11.22万贫困劳动力,死死盯住2017年宜宾市计划退出180个贫困村、6.73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贫困劳动力4.1万人)的阶段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在深化就业扶贫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实效,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为圆满完成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做出了部门应有贡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

一、开发就业扶贫产品,整体联动助推就业扶贫

为拓展就业扶贫路径,深化就业扶贫,我市提出“打造就业扶贫品牌+开发就业扶贫产品+反哺就业扶贫”的良性循环工作思路,从而实现整体联动助推就业扶贫。

(一)征集就业扶贫Logo,塑造我市就业扶贫品牌。为了营造宜宾就业扶贫浓厚氛围,彰显就业为本,打造就业扶贫品牌形象,我市面向全国征集了宜宾市就业扶贫Logo。全国50多名设计师参与设计,在反复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后,最终确定了我市就业扶贫Logo。该Logo以宜宾首拼“YB”为主创元素,经组合演变成动感的“业”字、翱翔的飞鸟、温暖的爱心纽带、温情的大手和蜿蜒的长江形态,充分体现宜宾地域特色和就业扶贫形象特征。心手相牵托起就业扶贫的大任,放飞民生致富的梦想,充满关爱和力量,展现“心手相牵、就业扶贫”的核心理念,彰显宜宾就业扶贫工作飞速发展的态势和幸福的未来。宜宾就业扶贫标识征集活动本身,就是对就业扶贫的一次生动形象、深入人心的宣传,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反响。

(二)充分发挥就业扶贫Logo的品牌效应,开发就业扶贫产品。为规范就业扶贫Logo的使用,我市制定了就业扶贫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实行授权使用。我市选择了一批支持就业扶贫力度大、信用良好、吸纳贫困劳动力多的就业扶贫企业、专合社以及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对政府认定的就业扶贫示范村、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生产的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赋予全新产品内涵,择优包装一批富有特色的产品作为就业扶贫产品,授权使用“宜宾就业扶贫Logo”标识对外销售。这既彰显就业扶贫示范村、基地、车间的社会责任,又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切切实实增加收入。目前,已与顶古山薯业、传承燃面、富康芽菜、吉鑫酒业、天宫茶业、合什手工面和果子李电商、孝善坊豆腐干、腾耀农副食品等企业(专合社)达成合作,顶古山粉条、传承燃面等10余款独具特色的就业扶贫产品已经上市,数家企业正与我们紧张对接中。

(三)建立就业扶贫产品反哺就业扶贫机制。就业扶贫产品来自政府认定的就业扶贫示范村、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在助推他们获得丰厚效益的同时,通过建立了就业扶贫产品企业反哺就业扶贫的机制,从而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就业扶贫,推进就业扶贫向深度广度前行。一是鼓励企业建立就业扶贫基金支持就业扶贫工作,以弥补就业扶贫经费不足之困;二是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招聘更多贫困户到企业工作;三是鼓励企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贫困户学到技能,提升获得长久收入来源的能力。目前,我市多家企业积极性高昂,制定了就业扶贫援助计划和具体举措。

二、打造多层次就业扶贫载体,拓展就业扶贫新路径

(一)建立多层次就业扶贫示范村。结合全面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和人社基层平台建设,我市重点突出“四个一”建设就业扶贫示范村,即推出一款就业扶贫产品,培育一支劳务输出队伍,构建一个就业扶贫阵地,优化一套就业扶贫服务。2017年全市分别建设了10个“就业扶贫示范村”和10个“巩固就业扶贫成果示范村”。同时申报7个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形成典型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典型,就业扶贫示范村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以示范村引领就业扶贫的工作格局。

(二)认定多层次就业扶贫基地(车间)。为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基地的示范效应,引领带动更多企业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我市建立多层次就业扶贫基地,制定了就业扶贫基地申报及退出管理办法,对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实行动态考核,确保就业扶贫基地每年有稳定数量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对不合符条件的基地予以摘牌退出。目前五粮液集团、南溪区南溪徽记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成功申报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各区县建立了一批县级就业扶贫基地,全市就业扶贫基地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扶贫岗位。

(三)建立多层次劳务协作输出机制。为实现“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我市建立了多层次劳务协作输出机制,促进贫困家庭增收致富,截至8月底,全市贫困劳动力已实现转移就业7.32万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51.44%。一是先后和广东深圳、上海嘉定、江苏苏州等地人社部门达成合作协议,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我市联合苏州举办了2017年“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两地企业共提供11500余个岗位,达成就业意向18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0余名。二是按照“适时、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建立县域“1+X”劳务协作机制,推广“就业超市”、试行“季节性就业”,开启“县企”合作新模式,实现“劳务外输和就近就地相结合”。三是针对青年、中年、老年三类贫困劳动力不同情况,分龄引导,确保贫困群众能上岗、留得住、干得好。引导青年贫困劳动力外出创收,中年贫困劳动力入园增收,老年贫困劳动力就近保收。开发卫生监督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等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重点招用年龄偏大的贫困劳动力,每月给予300元以上补助。目前,全市开发此类岗位4674个,发放补贴1170.44万元,实现“分龄引导和精准就业相结合”。四是探索务工聚集地服务机制,解决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后顾之忧,重点解决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农民工子女教育等突出问题。如珙县在外出务工人员聚居地浙江苍南县、北京大安山煤矿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将就业服务职能延伸到务工人员工作地,实现“劳务输出和维权保障相结合”。

三、开展特色就业扶贫培训,提升就业扶贫能力

(一)以技能培训强素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培训“三结合”。一是创新推出农村劳动力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扶持其稳定脱贫。全市累计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1.39万人次,成功实现“短期培训与既有长期培训相结合”。二是相继推出“酒都保姆进京入沪”、“酒都厨师挂牌输出”、“酒都阿嫂”、“苗家惠嫂”等劳务品牌,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培育了品牌,也发挥了妇女、老人脱贫致富“助攻手”作用,实现将“省级劳务品牌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育进行有机结合”。三是通过部门资源整合,组织“农民夜校”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部门协同合作和生源保障,提升培训实用性和有效性,拓宽服务平台保证培训质量。今年以来,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3.68万人,开展各类培训6452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1985人,各类创业主体吸纳就业3607人,创业对贫困劳动力就业贡献率达9.80%,全市用于就业精准扶贫资金2631.2万元,预计12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推出“产业园区+免费培训+定向输出+就业安置”模式。抢抓临港开发区智能终端产业园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的重大机遇,主动与临港开发区做好对接。对初次摸底的4809名有意愿到临港智能终端企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开设“就业扶贫专班”,开展免费岗前免费培训,对培训合格的,组织参加临港智能终端企业专场招聘,实行品牌劳动力定向输出,确保在临港智能终端等企业实现全部上岗就业。截止8月底,临港智能终端产业园共招工用工1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岗前培训2期,共培训84人,各区县累计开展培训1423人。

四、夯实基础、完善台账,做就业扶贫明白人

(一)夯实政策基础。在全面贯彻落实省人社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九条措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地方就业扶贫政策,夯实了就业扶贫政策基础,为推进就业扶贫起到保驾护航之用。如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高县、珙县、宜宾县等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具体政策。

(二)夯实信息基础。利用《四川省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对全市2631.2万就业扶贫专项资金实现精准管理。开发《临港智能终端招用工管理系统》,对有意愿到临港就业贫困人口进行跟踪管理,实现智慧就业,夯实了信息基础。

(三)完善五本台账。根据“全员登记、一村一册、分级汇总、全市集中”原则,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五本台账”,为实时了解全市就业扶贫动态装上了顺风耳和千里眼,做就业扶贫明白人。

虽然我市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省市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上级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进一步创新举措,抓好落实,把我市就业扶贫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编辑 甘科)